学校概况
苏州科技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直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铁道部直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理、人文(哲学、历史学、文学)、管理、社会(法学、教育学)等6个学科门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更名大学。
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65亩,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设施齐全,校园环境幽雅宁静,校内建筑富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是学习与工作的理想环境。
学校“申硕”一次性成功,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等10个硕士点;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省级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企业院士工作站各1个。学校现设有建筑学等53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历史学等2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了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964人,硕士研究生(论坛) 632人。
现有教职工1667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1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6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145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专任教师中,1人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评估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第二、第三层次工程”培养人选30余人次,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4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8人,省部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江苏省委、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培养对象2人;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10余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多人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的编委。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周锡元、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在内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86项,国家级项目2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共有42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经费累计23702万元。
学校先后与英国、挪威、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或实习。自199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14批次由商务部举办的为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国家(或地区)培训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积极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三项改革,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控制度建设、研究生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不断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规范培养质量管理,努力确保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在江苏省组织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中,我校2007届、2008届被抽论文全部合格以上,其中2008届被抽论文优良率达100%。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不少毕业生考取名校博士生和国家公务员,大部分毕业生活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
学校为鼓励更多的考生报考我校研究生,专门设立了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为激励在校研究生勤奋学习,学校设立了授奖面在30%以上的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并提供较高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和研究生业务费。此外,为经济困难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名城苏州海纳八方学子,天堂学府打造世纪才俊。我们热忱欢迎广大青年学子来苏州科技学院学习深造,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招生说明
一、2010年我校招收硕士生专业共有10个,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00名左右(含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及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确切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一)全国统一考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以及毕业满2年或2年以上(从专科毕业到2010年9月1日)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0年8月30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的体检要求,我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不接受色盲或色弱考生报考。
6、报考我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设计能力。
(二)推荐免试
我校所有硕士专业均接收外校(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免试生推荐资格的高校)的推荐免试生,推荐免试生是经毕业学校选拔并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其报考单位的复试并被接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报名
一律网上报名,具体办法由教育部公布,考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填报本人的报考信息、到报考点进行报考信息的现场确认。
同等学力考生限报相同或相近专业,且须于2009年10月10日前向我校研招办提出书面申请,经我校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报名手续(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四、考生资格审查
我校审查考生网报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还将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弄虚作假者(含推荐免试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考试
(一)初试
初试具体时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地点由各报名点指定。初试中政治理论、英语(论坛)、俄语、日语和部分专业的基础课(数学、历史学等),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科目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
(二)复试
复试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复试前须加试2门本科主干课程,合格者方可参加复试。
六、体检
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我校有关规定执行。
七、录取
我校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并结合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拟录取为定向、委托培养及自筹经费的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分别签定相应的培养合同,否则不发放录取通知书。
拟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的硕士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将档案寄到我校,否则不发放录取通知书。
八、其它
(一)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关信息会在网上公布。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通知等将由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部网站下载,我校将不再邮寄。
(二)考生在网报时务必按要求正确填写院(系)别、报考专业、选考科目及相应的代码,否则由我校指定。考生提供的本人及所属单位(人事档案主管部门)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必须准确无误,如因地址或联系方式不详等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自己负责。
(三)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由所在院系在复试或开学后采取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本校研招办不负责联系介绍导师。
(四)我校免费为考生提供以往部分专业课试卷(网上下载)。如需购买业务课的参考书,请直接与我校教材科联系,电话:0512-68254605 。
(五)如本简章与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有冲突,则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单位代码:10332
邮政编码:215011
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滨河路1701号苏州科技学院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 系 人:申老师
电话/传真:0512-68093182
研究生部网站: http://yjsc.usts.edu.cn/
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
1、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初试上线并被录取的研究生,优先享受国家下达的计划内(公费)指标。
2、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被正式录取且符合奖励条件的优秀研究生新生,我校将颁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最高金额为3000元/生。
3、我校为录取的每位研究生提供较高的业务经费(工科5000元/人;理科4000元/人;文科3000元/人)。
4、自筹经费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培养费均为5000元/生·年。自筹经费研究生按规定可以享受普通奖学金(生活补助),还可参评优秀奖学金(最高金额为2000元/生·学年)。
5、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6、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附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试行)
为鼓励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校决定设立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对优秀硕士研究生新生予以奖励,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评选范围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且被录取的计划内硕士研究生,按时报到并办理完毕各项入学手续之后,均可参加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的评选。
二、评选时间
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在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时评选和发放。
三、评选办法
(一)按学科门类进行评选,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总分为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
(二)新生奖学金分三个等级,设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三个奖项。
(三)获奖条件及奖励金额
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研究生,初试成绩总分必须高出当年国家控制分数线60分以上,由高到低依次排名。比例为实际录取数的2%,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研究生,初试成绩总分必须高出当年国家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由高到低依次排名。比例为实际录取数的3%,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获得三等奖学金的研究生,初试成绩总分必须高出当年国家控制分数线40分以上,由高到低依次排名。比例为实际录取数的5%,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四)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不可兼得。
四、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由研究生处提出获奖同学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发放。
五、本办法自2007级研究生起试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苏州科技学院
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城市设计与理论等,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在小城镇发展研究与规划设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与研究、水网地区城镇环境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历年来,该学科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以及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银、铜等各等级和一大批省部级的设计奖,中国图书奖、省部级科学进步奖以及建设科学技术奖数十项;发表、出版论文、论著300多篇(部);承担完成了20多个县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100多个小城镇规划和其他数百项规划及工程设计项目。
该学科拥有包括区域规划研究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建筑研究所以及虚拟现实实验室等研究基地。
详情可查询http://aup.usts.edu.cn/index.shtml
环境工程(083002)
该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基地。该学科以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受污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区域规划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安全与风险评价、环境污染物监测分析等为主要研究特色。
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近三年来,拥有各类科研经费近15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数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一五"专项、江苏省科技计划(社会发展)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其他项目20余项。
详情可查询http://ese.usts.edu.cn/indexc.asp
市政工程(081403)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基地。该学科以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和城市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饮用水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低耗高效处理技术及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电子废弃物分选回收技术为主要研究特色。
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近三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数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目前开展的科研项目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其他项目10余项。
详情可查询http://ese.usts.edu.cn/indexc.asp
结构工程(081402)
该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验依托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其应用,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
现有教授 13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9人。已独立指导博士生30多名。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有多项成果经鉴定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市厅级科研奖励5项,出版相关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检索论文38篇。作为主要编制人,该学科组成员还参加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XX)、《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XX)等四部国家标准、规程的编制、修订工作。
详情可查询http://civil.usts.edu.cn/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验依托基地。目前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高层建筑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2)高温下(后)结构性能;结构抗火设计方法;高温后结构性能评估与加固。(3)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
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
现有实验室面积近2800㎡,拥有双通道结构试验仪SC6000,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结构抗火实验炉,并行计算机系统等大型设备;另外还有ANSYS、LS-DYNA,FLUSH等大型计算软件。
详情可查询http://civil.usts.edu.cn/
伦理学(010105)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历史发展和实际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伦理学的基本原理、道德形上学、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道德价值的实质及其评价标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传统道德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伦理学理论、经济(企业)伦理和环境伦理及其规范体系、经济(企业)伦理建设和环境伦理建设的社会机制,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
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近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9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多项成果获省、市(厅)优秀社科成果奖。
详情可查询http://epa.usts.edu.cn/
世界史(060108)
该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设有英联邦国家历史文化、俄国历史文化、日本历史文化等研究方向。
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近年来共承担或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2项,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出版著作14部,在《世界历史》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现代化以及日本现代化、日本外交、英联邦国家外交、英联邦国家现代化模式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某些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多项成果获市厅级奖励。学科带头人为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详情可查询http://rwxy.usts.edu.cn/
专门史(060105)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设有区域社会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等研究方向。
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近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4项;共出版专著14部,并在《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项论著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1项,省厅级4项,院级3项。
详情可查询http://rwxy.usts.edu.cn/
基础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设有泛函分析(线性与非线性泛函分析、模糊分析、集值分析、变分不等式、不动点与迭代逼近、凸分析及其应用、现氏凸几何理论、Banach空间几何理论)、李代数、组合数学与最优化等研究方向。
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5人,校外兼职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其中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近50篇被SCI或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
详情可查询http://slxy.usts.edu.cn/
应用化学(081704)
该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设有阻燃材料合成与应用、环境友好与绿色材料合成与应用、应用电化学、 催化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研究方向。
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近年来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获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市厅级奖10项。目前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
该学科以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江苏省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为实验依托基地,具有较完备的实验设施。
详情可查询http://cbe.usts.edu.cn/
[责任编辑:oasisli]